IDC: 2013年IT服务十大预测

日期: 2012-12-13 来源:TechTarget中国

  随着云服务在2012年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其益处和使用方式已经更为理解,这已经把云服务提到了企业中除IT经理之外的业务经理的日程上。

  就在2013年临近之际,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云服务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速,企业用户会对该服务和其自身CIO交付的能力进一步测试。

  根据IDC的展望,2016年该市场的情形将大为不同,云服务将成为企业CIO和业务部门经理日常采购的可选方案,无论是基础设施厂商、商业IP所有者,还是云服务和云技术的消费者,都会做出改变。

  “在未来的两年里,CIO对于云部署的选择将会发生改变。到2015年,托管私有云将成为企业云部署的首选,” IDC亚太区(不含日本)云服务首席分析师Chris Morris说。更多内容详见即将发布的报告《IDC 亚太区(不含日本)云预测:进入企业应用新时代》。

  市场上多种趋势的综合作用正在引领着大中型企业转向这种能够更高效、更灵活地交付业务服务的新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成本。对于关键应用来说,只有安全和非共享的私有云才能满足所有合规性的要求。企业早先采用的私有云本地环境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也受到了成本和时间上的限制,而虚拟私有云解决方案虽然为某些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却由于其他一些因素而受到阻碍。

  因此,Morris补充,到2016年IT基础设施支出中越来越多的份额将会被云服务提供商所控制。

  规模经济成为云市场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物理IT基础设施支出正越来越多的集中到少数服务提供商手里。

  “IDC预测,到2016年,在成熟的亚太区(不含日本)市场,超过50%的企业将把自己一半以上的IT资产放置在第三方数据中心。2016年超过60%的企业级存储产品将会销售给云服务提供商。到2017年,将近30%的高端数据中心空间(第三级和第四级)会落在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里。

  Morris预测,到2016年,作为一个市场营销的标签,“云”将只代表一个“即服务”交付模式,而其让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的价值却有限。

  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到2015年,云将会成为业务和IT服务交付的另一种常见的交付模式。这些服务随之将会构成外包3.0时代的基础,为创新型业务解决方案提供一种广泛的服务组合,正如《IDC 2012年云预测》中所描述的那样。

  他建议:“业务部门对于‘即服务’产品的支出已经超过了IT部门在这方面的支出;要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技术提供商和‘即服务’提供商都必须尽快地调整他们的生态系统,将更多具备相关的垂直行业和流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增值合作伙伴囊括进来。”

  “业务部门对于‘即服务’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服务与业务的融合更加紧密,也在催生用户与服务商之间合作关系的转变。“服务商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进化,从原有的契约型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型关系转变;同时为了应对规模化经济和云市场发展的共同影响,服务商基于规模效应的整合也将持续,”IDC中国服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赵潇结合中国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补充了自己的看法。

  IDC 2013年的相关十大预测如下:

  预测1:到2015年,作为一个市场营销的标签,“云”将只代表一个“XX即服务”交付模式,而不具备让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的价值

  到2015年时,云将会成为业务和IT服务交付的业务术语中另一种交付模式。这些服务将会构成外包3.0时代的基础,为创新型业务解决方案提供一种广泛的服务组合,正如《IDC 2012年云预测》中所描述的那样。

  预测2:到2016年,IT基础设施支出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被云服务提供商所控制

  规模经济成为第三方平台市场的一个特质,主要表现在物理IT基础设施支出正越来越多的集中到少数服务提供商手里。

  IDC 预测,到2016年,在成熟的亚太地区(不含日本)市场上,超过50%的企业将把自己一半以上的IT资产放置在第三方数据中心。 而到2016年,超过60%的企业级存储产品将会销售给云服务提供商。到2017年,将近30%的高端数据中心空间(第三级和第四级)会落在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里。

  预测3:在2013和2014年,企业对虚拟私有云解决方案的使用将趋稳并逐步减少

  更快更便宜的融合基础设施平台实施转移了用户的兴趣和投资,并使之重新回到了本地模式和托管私有云,为私有云部署的服务器中有65%成为了融合基础设施型的云设备。

  除了最大型的企业之外,早期的私有云实施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并不令人满意。项目的实施周期和成本都高于预期,投资回报率(ROI)的目标鲜有实现。熟练人才的缺乏以及为了获得和保留这些人才而投入的成本被认为是项目拖延的主因。

  预测4:与“即服务”产品的选择和使用相关的尽职调查过程将会进一步扩展,除了技术风险之外,也会把商业风险包括进来
 
  在2013年,云服务的技术风险水平将会得到充分的了解,由于对云服务和技术风险已经有了充分的共识,因此用户能够做出明智的采购决策。

  随着云服务的不断成熟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购买云服务,云服务提供商会将其降低风险的策略从现有的仅以CIO为重点,调整为同样关注业务部门经理的意见。

  预测5:云服务的积极交易和盈利将促使不断商品化的“IT 即服务”业务模式出现

  2013年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将会进一步商品化,并在云市场二次销售(例如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提供的云服务‘预留实例商城’)。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电信公司采用这种做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2014到2015年间,这种交易将得到扩展,一旦围绕软件许可的问题得到解决,将会把PaaS、SaaS、BPaaS等也包括进来。

  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模式必须进行调整并将这样的选项也包括进来,否则就会丢掉客户、收入和市场地位。任何试图阻止或者限制这种服务的二次销售的行为将会被视为限制交易。

  预测6:融合和集成系统将在终端用户基础设施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

  根据IDC的观点,硬件和软件的融合,以及与特定应用更为紧密的集成将在2013年成为数据中心的一个主要趋势。这一趋势又会进一步受到客户愿望的推动,将更具有可管理性、高效、灵活和成本效率高的解决方案带入他们的基础设施。

  在与现场模式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回报率的比较时,拥有大规模经济的服务总是占有优势,例如由亚马逊网络服务(AWS)、谷歌、微软和重要的电信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如果一个CIO或者云服务提供商不能展示自己的最佳实践,由于现场模式的高成本,风险/成本的结果就会发生倾斜。

  预测7:到2015时托管私有云将成为企业的首选

  市场上多种趋势的综合作用正在引领着大中型企业转向一种能够高效、灵活地交付业务服务的模式 –托管私有云部署模式。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成本。对于关键应用来说,只有安全和非共享的私有云才能够满足所有的合规性要求。企业早先采用的现场私有云环境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也受到了成本和时间上的限制,而虚拟私有云解决方案虽然为某些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却由于其他一些因素而受到阻碍,例如,他们常常选择离岸地址,而且他们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基础设施共享,更是令人感到担忧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数据中心的生存能力;许多企业的数据中心都需要进行翻新或者更换才能够使其能力和电力使用效率都达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这些要求所涉及的极高的投资成本所带来的担忧,已经远远超过了准则审查委员会对于由第三方所管理的数据中心所带来的任何担忧。

  预测8:地区性的人才短缺将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阻力,以及企业技术革新的主要障碍

  人才短缺一直是所有地区、职能和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在增长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如亚太地区,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由于技术采购已经从IT部门延伸到业务部门和消费者,合格IT人才的匮乏变得愈加严重,因为每个职能层次都需要具备不同的技能侧重。IT 团队的成员组成已经不仅要包括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经理和应用开发人员,而且还必须包括交付经理、合同经理、客户关系经理和业务分析师。

  预测9:治理问题将成为核心问题

  导致ICT市场格局出现变革并将在未来几年里继续推动这些变革的几大趋势都对合规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数据对处理的数据产生了影响;云给数据的地点和采购模式等都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移动性和“自带办公设备”给数据管理、身份识别控制和访问带来了问题;社交网络给总体的控制、数据和内容共享带来了问题。

  随着这四大技术支柱给地区的企业带来影响,IDC预计这些治理问题将会在2013年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甚至能够达到推迟对创造价值的新技术和新服务的接受的程度。实际上,一浪高过一浪的技术变革总是要让当前的IT治理流程受到严重冲击。

  预测10:云基础设施和服务商重新调整他们的销售渠道

  到2015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业务目标而对新的“即服务”产品的需求将会促使云服务提供商以及基础设施提供商产生巨大的变化。随着云服务提供商成为主要的云基础设施消费者以及业务流程IP的消费者,其上游的合作伙伴也必须做出调整,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数量更少但规模更大的用户,这些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也会更强。随着对云服务的业务影响力和价值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上游合作伙伴–例如惠普、思科或者戴尔,需要对他们与传统业务管理软件开发商和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重大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业务性质和模式。业务流程和业务软件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