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项目难管理?试试敏捷!

日期: 2011-11-15 作者:Niel Nickolaisen翻译:秦明焓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在刚开始从事IT项目管理工作后不久,我就从现实工作中领会到三个真理:   1、 真正的需求从“眼见为实”中来  2、 需求变更是一定的  3、 大型项目,失败是常事,成功必艰辛   切身体会的结果,是我摒弃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转而尝试需要和干系人进行灵活互动的、现在叫做“敏捷”的方法论,从而彻底改变了我IT项目管理的风格和手段。下面是我关于“敏捷”的感悟,相信对读者你定有所裨益。   真正的需求从“眼见为实”中来   我曾经领导过一个web开发项目。我们花了几天和干系人周旋来获取需求,然后讨论形成完整的流程图,并梳理出所有需处理的异常。

最后我们做出了一份包含所有……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在刚开始从事IT项目管理工作后不久,我就从现实工作中领会到三个真理:

  1、 真正的需求从“眼见为实”中来
  2、 需求变更是一定的
  3、 大型项目,失败是常事,成功必艰辛

  切身体会的结果,是我摒弃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转而尝试需要和干系人进行灵活互动的、现在叫做“敏捷”的方法论,从而彻底改变了我IT项目管理的风格和手段。下面是我关于“敏捷”的感悟,相信对读者你定有所裨益。

  真正的需求从“眼见为实”中来

  我曾经领导过一个web开发项目。我们花了几天和干系人周旋来获取需求,然后讨论形成完整的流程图,并梳理出所有需处理的异常。最后我们做出了一份包含所有需求的堪称完美的需求文档。

  干系人看过后也纷纷满意并批准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开发,于是我的团队就开始雄心勃勃地大干起来。不久我们就搞出了符合需求说明的软件。可当我们自信满满地交付用户测试后,他们竟然告诉我们这个软件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要的。

  这怎么回事?不是符合需求文档吗?需求文档不是用户亲自审批通过的吗?难道有什么我们没考虑到的吗?

  因为真正需求的前提,是“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就是看到了才知道是不是想要的。用户对软件的构想,和他们对需求文档的批阅,根本就是两回事。避免劳神伤财的唯一办法,是根本放弃对需求文档的崇拜,转向“所见即所得”。

  根据敏捷的观点,我们会晤项目干系人,让他们提出最先想实现的需求。然后我们着手开发出第一个原型,让他们试用和给出反馈-不是文档型的反馈,而是实实在在的双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需求变更是一定的

  变更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为了避免“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在项目管理中必须预测变更的发生。这一点和传统型项目管理的思路更大相径庭。

  在传统型项目管理中,我们偏好一成不变的需求,厌恶那些“善变”份子;纵使有变更,我们一定会根据事先定下的流程审批变更。这就是说,我们总是极力让变更这种真实的存在来顺应我们“纸上谈兵”形成的完美。

  这些消灭变更的“努力”,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扼杀了真正有意义的范围变更和需求变更。从另一个角度说,变更是因,项目管理,先后关系要分清。

  在实际中,可以通过分阶段进行项目来取得更“敏捷”的效果。在每个阶段的项目收尾过程,我们应该自问:哪些需要变更,是否要根据新技术手段重申项目计划,是否要根据市场竞争变化重申项目需求,是否要根据更改过的流程重申业务模型,等等。如果其中有需要,我们就应该为下一阶段的开发项目事先完成这些变更。

  大型项目,失败是常事,成功必艰辛

  多年前我读过一份有趣的报告,说IT项目规模越大,项目管理越困难(预算超支、进度超期、范围蔓延等),而且,规模大到一定程度,项目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正相反的是,小型项目,则基本上一定成功。那很自然,为了追求项目成功,我决定将管理的所有IT项目转变成小型项目来管理。

  我现在管理的项目,要么本身是小规模的,要么被我分割成了小规模。如果一个项目需要耗时9个月,我一定先把它“打碎”成2到3个月的项目单元。“打碎”项目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难。譬如你有一个网络升级的项目,第一个项目单元,应该是在一个封闭的区域测试你的新网络设备,或者组建一个小型实验室来测试核心交换逻辑。下一个项目单元的涉及,则完全取决于前一个项目单元的结果。

  对我所管理的任何项目,我都会如此来“分割”。在一个商业智能的项目中,我们首先选择一个事业单元的小部门进行测试。这样做让我们减小风险也更专注于结果。成功摸索出如何部署商业智能组件后,我们进而在事业单元的其他部门推广。又如我们要实现一个“软件即服务”(SaaS)的应用,我们先找出一小组用户进行测试,成功后再推广到整个组织中。

  早在听说“敏捷”前很久,我就开始实践这种项目管理模式了,因为这种方法的确奏效。希望读者你能从中获益。

翻译

秦明焓
秦明焓

HP服务器产品架构师。

相关推荐

  • 某些类型的人工智能尚未准备就绪

    对于人工智能的现状以及这些技术将如何在AI大伞下发展,TELUS International公司首席信息官Mi […]

  • CIO需解决人工智能局限性

    高性能计算以及深度神经网络新技术会带来更好的人工智能企业用例吗?在这方面,我们看到各种炒作。事实是,这些技术进 […]

  • 案例解析:变更管理中应用敏捷

    创业公司能从企业CIO那里学到一些东西 ——反过来也一样。Ken Accardi在SearchCIO最近的访谈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他从CIO转为CEO,有创业公司和企业的经验。

  • 探讨项目驱动环境下的智能资源管理

    把意大利面扔到墙上看哪根能粘住不失为一个分配项目工作的办法。但这方法混乱异常,而且你会在过程中损失掉很多东西。有一个更好的在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分配工作的办法就是,考量具备完成项工作的最好技能,经验,兴趣和可用性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