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平台

日期: 2011-06-28 作者:埃森哲 来源:TechTarget中国

  编程人员和架构师一直以来都从应用程序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业务功能了解世界,将数据作为客体而非主体使用。这一理念将发生转变。虽然应用程序仍然属于关注的重点,但以数据为中心的理念将最终成为主流。我们相信,能否适应大幅增长的数据量和数据管理复杂程度将在短期内成为平台架构选择的主要依据,而不是能否支持某一应用程序。传统数据库设计可以记录数据存储地址以及数据访问方式并确保数据访问,数据平台则将提供一个隐含数据地址的抽象层,但并不关注数据的存储形式或者如何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实际上,数据表现架构将不再与应用程序关联。数据架构,类似于目前的应用程序架构,将指向抽象层及关注点分离,而不仅仅是数据模型。

  认识三个推动因素

  推动此次理念转变的三个因素是:数据量的大幅增长,处理数据内容的需要以及数据分布范围的扩大。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这三个因素。

  首先,数据量以及数据类型均出现了大幅增加:交易数据、元数据和传感数据数量激增,电子邮件、微博、博客、视频片段等非结构数据的数量也在迅猛增长。其次,企业机构希望更多利用数据服务业务流程,但分析大量新增数据需要极高的性能。因此,新的注重水平扩展的处理架构将得到广泛部署,以满足更加严苛的性能要求。

  第三,数据不再必须保存在企业数据中心或由企业“持有”。云计算的引入使得企业数据可能分布于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甚至可能交由不同的云提供商存储。此外,公共信息以及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将成为重要的数据组成部分。

  分布式数据将成为新常态

  目前,数据已经开始分散存储于多个不同的数据中心和应用程序,但此处的数据分散“持有”和“控制”要求使用不同的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安全和管制方法。对于尚未需要处理企业外部数据的IT高管,相信这种情况已经不远了。

  数据的分散持有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多个应用程序共享分散数据的可能性增加。例如,一个包含资产追踪应用程序的流程将生成数据,该流程只需要基本的数据存储。但如果其他流程(例如使用数据的库存管理或供应链应用程序)需要在一个任务关键型应用中时使用该数据,新的需求对数据存储和访问要求有着截然不同的新要求。

  与此同时,主数据管理(masterdata management,简称MDM)将变得比现在复杂得多。MDM需要记录数据来源和位置、访问政策、备份频率、冗余度、元数据所属权位置等等。我们预计这些将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原本就不多的MDM技能在MDM重要性大幅提升后将显得越发稀缺。

  向数据平台理念的转变会让另一种数据库成为主流。虽然当前广受大家所信赖的关系数据库不会立即淘汰,但它很快会被如流数据库等其他类型的数据库取代。对于数十年来始终依赖关系数据库的IT部门和业务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当然,并非所有新的数据库技术都可以在任一领域满足任一用户的需求,成本、灵活性、可靠性和速度将是推动数据库更新换代的重要动力。IT高管需要从现在开始打破传统架构,更多地考虑数据组织、访问和管理方式。

  数据备份和恢复将变得更为复杂,因为数据可能由多个云提供商储存。各提供商可能应用不同的备份频率,从而进一步增加获取数据快照以及保持灾难恢复管理一致性的难度。重新整合分散在不同提供商的数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销毁旧的敏感数据,并完成销毁审查。一个企业机构应如何确认数据已经按照政策销毁?在审查数据销毁时,数据路径也应该在审查范围,以便追踪所有可能存留的数据痕迹。

  预计上面这些因素将推动云提供商带来新的增值服务,或者,这些因素可能包含在用于区分不同云提供商的未来服务级协定(service-levelagreements,简称SLA)中。

  数据过于分散将影响数据质量。在将数据分散到不同区域、供应商和提供商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探测重复和不一致的数据?如何确定何时数据复制是有益的(对应意外和可能的不安全复制),以及如何规划数据复制?因此IT高管有必要以数据价值和实用性理念为基础重新构建广泛的数据质量概念。

  预计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会将数据看作赢取竞争优势的手段,将应用服务和演算程序看作可以购买的用服务和演算程序看作可以购买的商品。换而言之,应用程序和数据的角色将调换,数据将成为支持应用程序服务的平台。

  行动指南

  首先,围绕数据平台的理念重新构建IT远景规划,就此话题进行交流并组织相关讨论会,以便快速贯彻规划。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