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企顾问”难当?从“黄骁俭终止创业”看中国软件生态

日期: 2010-03-21 作者:季献忠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2010年春节前夕,黄骁俭相约一干圈内好友在北京后海某酒吧聚会,低调宣布终止创业,加盟领衔国内著名的协同软件厂商“致远协创(Seeyon)”。其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状态不免让我思考梳理其从事三年的“软件企业咨询服务”的业务模式了。

  一声叹息:给软件企业做咨询难成气候

  经常以“管理大师”自居的软件企业自身是否需要咨询服务?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企业存在的软件公司其实和它所服务的企业客户在经营战略、管理思想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除了所处行业不同,服务的对象多为企业而非个体之外,在业务定位、经营模式、人才战略、企业文化和IT策略等诸多方面与其客户并无二致。因此,经常发生的所谓“清洗门”等人员变动、或是公司政治、资金重组等新闻的出现也与其企业的特性有关。

  那么,软件企业自身为何不能给自己做一下咨询?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呢?理论上当然是可以的,但“身在庐山中”的当局者迷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两种因素造成了在实际操作中都以“借用外脑”的形式成为实际运行的模式。

  三年前,有过在吉列公司的ERP项目实践,在四班、SAP、金蝶等国内外著名ERP软件企业高管经验的历练,黄骁俭利用其知名度和号召力投身于“软件企业咨询顾问”的行列,把自己多年观察实践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正在快速发展的本土软件企业。尽管也有不少培训顾问、营销顾问活跃在不同的软件公司,但就经验的丰富性和影响力来说,都无法和黄骁俭比肩。因此,黄骁俭的独特服务对中国软件企业可谓意义深远。

  与此同时,黄骁俭还花较多的时间研究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他甚至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成熟度属于中等偏下!第一,应用范围还是太小,企业信息化主要集中在财务、简单的物流、供应链等领域。而大量的领域没有信息化。即使像财务、供应链,其信息化深度也不够,程度很浅。第二,现在的信息化系统主要都是基层人员在用,而真正让信息化系统发挥更大作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系统的参与度非常之低。第三,围绕信息化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叫IT治理,就是制度、人员、组织,包括一些评估,这些在企业内部都非常的薄弱。反过来说,这些都是留给软件企业和信息化服务商难得的市场机会。

  原本看好黄骁俭继续沿着这条思路驰骋下去的创业经历却嘎然截止了!这其中不免有“在旁边做顾问不如自己上场来得过瘾”的考虑;也有致远协创的真诚力邀,试图把黄骁俭的满身经验智慧为自己独享的意思。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不免可以看作是“软件企业咨询”的生意并不好做,在短期内还难成气候!精明如黄骁俭者不如趁势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好好实践一把,来证实自己的判断和能力!

  事实上,借用外脑来给自己咨询的软件公司为数不少。业内老大,也是黄骁俭的前东家SAP公司在前两年也花费不菲,请麦肯锡好好地咨询了一把。麦肯锡给出的咨询报告的翔实和“大部头”印刷品据说给见多识广的SAP员工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否按照咨询公司的结果来办却要看软件企业的决心和意志了,甚至还要看软件企业老板的个性取向。

  尽管没有和黄骁俭就此问题做过直接沟通,但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向给别人做咨询服务的软件企业本身对咨询业务的要求就会更高,对咨询的结果或者建议方案大多会采取“批判性”的接受,接受的程度也不会太高。最后的结果好的话还皆大欢喜,如果效果不佳,到底是软件公司自己的原因?还是咨询顾问的过错很难界定。“隔靴搔痒”式的顾问模式注定难成气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个性鲜明的黄骁俭是迟早会利用一个软件公司做平台,来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和能量,证明自己的实力和理论的。不是致远协创就是别的公司,所以,只用三年时间就实现职业转身,速度不慢。

  一片曙光:中国软件再度崛起的机会

  提起中国软件企业“言必称用友、金蝶”的时代可能很快过去,而代之以一批表现卓越的领军软件企业群体。我的理由是:

  第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软件企业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门槛,即已经进入中国的海外软件厂商经过多年耕耘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中国本土软件在与海外厂商的国际化竞争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形象策划、市场推广方面进步很快,而且实力大幅提升。海外不少有特色的软件企业自然也希望涉足中国市场,但他们的进入成本已经大幅提升了。想有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离不开本土合作伙伴的深度介入,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后盾。这在无形中给中国软件企业形成了一个发展壁垒,机会难得。

  第二,中国式管理模式愈来愈受到海外厂商的重视,纯粹的海外“最佳业务实践(Best Practice)”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高鼻梁的老外面孔早已失去魅力,反倒可能会成为“没有彻底本地化”的证据之一而不为企业所接受。埃森哲中国区总裁李纲就说,就信息化应用的规模而言,中国的企业往往排在世界前列。而这种“海量应用”本身就需要信息化系统的超高性能,是海外企业实践所没有的。熟悉本地市场经验的中国软件企业的优势非常明显。

  第三,在软件技术层面,中国的软件业者和海外业者实际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他们用Java或是.Net技术,中国的软件企业也是采用Java或.Net技术,新一代软件的先进性和扩展性之间的差距很小。中国软件企业只要应用好这一点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有了上述几条优势,中国软件企业未必就能真正崛起,还要看几个因素:

  A、是否具有全球的视野,是否在此视野下来看到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市场?对下一代的软件霸主而言,国际化的视野非常重要,它会在发展的后期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因此,在技术研发、软件功能和市场拓展方面,谁能早做准备,谁就会轻车熟路,越走越快。

  B、在战术层面要和国际接轨。尽管在开发技术上大家机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在软件架构设计、实用功能等方面,中国软件企业和海外公司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甚至可能根本无法追赶。在这一点上,中国软件企业是否能和海外公司达成某种合作,那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C、资本层面的兼并重组。这是在短期内,其实也是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处在同一行业的几位巨头如果能摒弃前嫌,大家联合在一起一定能得到超过各自独立发展的最佳机会的。在这一点上,中国软件企业的难度最大,心结不易解开,也许还是要借助国际资本,也许大家才能相互接受。

  因此,具体到软件协同行业,黄骁俭认为这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软件应用行业。和微软的办公软件和SAP的ERP软件等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中国企业需要,国际化软件可以补充。因此,这是中国软件的一个机会,而致远协创可能是最合适他加盟的一家。

  行文至此,大家可能明白。其实黄骁俭是否终止创业,或者是否领衔哪家软件企业都无关宏旨。换句话说,本文所论述的不是黄骁俭,而是中国软件的发展生态。这是件大事!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