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经验:管理软件成功应用的四条基本规范(二)

日期: 2009-07-19 来源:TechTarget中国

  三、后续追踪不力。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如对于一个ERP项目来说,可能系统刚上线后的一年时间左右,ERP软件带来的效果还不错。但是等到两年、三年之后,企业会发现ERP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却在走下坡路。这是怎么回事情呢?难道是因为ERP软件如同机械设备一样,也会慢慢老化?又或者是企业会对ERP系统产生免疫力?其实都不是。笔者认为这最主要是因为企业后续追踪不力所造成的。具体的来说,可能是企业在后期没有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才让信息化项目逐渐在走下坡路。

  一是员工频繁流动而后续培训又不足。笔者一次跟一个ERP实施顾问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跟我说,他基本上每年都会去回访以前的客户。但是却发现一个奇怪的显现。项目上线一年后去回访客户的话,发现原来的项目小组成员大概有30%的生面孔;第二年再去回访的话却发现50%都是生面孔了;第三年再去看的话,很难再找到认识的人了。所以大部分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高。但是其后续的培训力度又不高。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对新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培训。而基本上都是老员工带新员工。但是,有多少老员工会把自己的知识百分之百传授给新员工呢?可能老员工只有把80% 的内容传授给新员工。如此的话,一代代传娣下去,几年后可能新员工只掌握了系统20%的内容。所以说,企业员工流动频繁,而且后续的系统培训又没有跟上,故这就导致后进企业的员工对于系统越来越不熟悉,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使用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为此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对于新员工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培训方案。如笔者现在就是通过“上岗证”的制度来加强对企业新员工的培训。企业新进员工必须在一个月内接受企业软件的视频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软件上岗证。然后系统管理员才会分配给系统的帐户。如果在一个月内没有通过的话,往往就会以试用不合格的理由直接开除了。通过这个上岗证制度,笔者就能够保证现在在操作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员工至少对系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知识有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就需要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积累了。

  二是员工以为项目上线后就完事了,在后续的作业中缺乏对系统操作的有效监督。不少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线之后就会松一口气,苦难终于熬过去了,雨过天晴了。然后对后续的作业就会马虎了事。笔者以前负责过一个进销存管理的软件,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软件上先后半年之内,笔者还会花精力去进行系统作业的追踪,看看员工有没有按照制度在座事情。半年之后,笔者因为有其他的项目要负责就放松了对这个进销存管理软件的警惕。结果一年后再去看这个进销存管理软件的时候,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特别是产品基本信息,有点混乱。笔者以前在实施这个进销存管理软件的时候,对于产品编号、产品规格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产品规格要根据产品颜色、外立面处理方式、尺寸等顺序排列下去,而且如果没有这方面内容的话,必须利用字符“NULL”代替,以区分是没有这个内容呢还是员工忘记输入了。但是一年后笔者对系统进行稽核时,却发现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来做。如有些字段空着(如颜色),没有利用NULL字符,企业员工就不知道确实没有颜色方面的限制,还是员工输入错误了。遇到这种情况时其他部门员工就需要打电话确认。当采购订单已经打印时,还需要手工把这个颜色信息加入进去等等。显然这些操作上的失误都会造成后续工作量的增加。如果审核的时候不细致的话,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故笔者认为,企业项目上先后逐渐放松监督,导致针对信息化管理软件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被抛在一旁,这是企业信息化项目效果不明显,甚至走下坡路又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认为,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软件应该形成一个日益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有条件的话,每个半个月或者一个月要对员工的操作进行抽查。如果发现有员工不按照制度操作的话,则要马上指正,并给与及时的处罚。杀鸡给猴看,有时候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三是后续流程调整没有在系统中体现出来,导致系统流程与实际操作流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企业某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上线后,可能会需要对某些流程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企业把实际操作流程更改了,但是却在系统上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过就是实际操作流程与系统作业流程不相符合,甚至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如此的话,企业员工在系统操作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如有些员工在系统操作时就会应付了事。故此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效果就体现不出来了。为此笔者认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业流程与企业规定的实际操作流程应该一致。当软件上线后,如果企业实际流程做了调整的话,那么最好信息化管理软件中对流程也随之调整。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信息化项目的实用价值。

  四、不注重事先预防。

  笔者一向认为,信息化管理软件的价值在于预防,而在于事后的问题追踪。或者说,只有把预防措施做好了,防止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信息化管理软件的使用效果。但是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时候,没有做到这一点。

  如笔者企业在使用ERP系统的时候,发生过一个比较严重的事故,即采购订单漏下的事故。其实这种事情在很多企业中都会遇到。由于采购订单是根据采购计划自动生成的,而自动生成的采购订单到底有多少可能采购员自己都不怎么清楚。此时就可能会发生采购订单漏下。如有的采购员可能不小心(或者出于恶意报复等原因)删除了其他采购员的采购订单,而其他采购员并不知情。如此的话,这张被删除了的采购订单就不能够正常下给供应商,结果导致无法生产。笔者企业以前也经常遇到采购订单被误删的情况。还好采购员不是有意的。发生误删的情况后,采购员马上告知了其他采购员并通知了系统管理员。笔者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就马上采取措施,在系统中进行相关的权限设置。让每个采购员只能够维护自己的采购订单。如果采购员登陆的帐户与采购订单的采购员不相符的话,采购员不能够对这张采购订单进行删除、更改等操作。通过这个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因为采购订单被误删等原因而导致采购订单漏下。

  导致采购订单漏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系统采购订单中没有地方可以表示采购订单已经下给供应商了。为此笔者尝试多多种方式。如在采购订单中加入了打印码,只要采购订单打印则这个打印码就会显示出来。但是有时候采购订单即使打印了,采购员也可能会忘记传给供应商了。故通过打印码来预防采购订单漏下的问题也不是很恰当。后来笔者跟其他企业的CIO探讨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通过各方面的“专家”会诊之后,总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即当采购订单打印后,需要把采购订单传真给供应商。此时可以在采购订单上敲一个已传真的章。然后采购员拿到敲章的采购订单,在系统中找到这张采购订单,并做一个标示表示这张采购订单已经下给供应商。这虽然会麻烦一点,但是却可以有效避免采购订单漏下的情况。另外如果企业部属有一个传真管理系统的话还有一个比较好解决方案。即可以把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传真管理软件结合,把采购订单直接通过传真管理软件传真给供应商。而此时传真管理软件需要向信息化管理系统返回一个参数,表示采购订单已经传真给供应商了。这种方式不会额外的增加采购员的工作量。只是企业必须要部属一个传真管理系统。笔者企业采用的就是这个处理方案。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采购订单漏下的问题了。

  故笔者认为,实施信息化项目一定要注意预防优先。对于信息化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马上采取对策,寻找一个万无一失的预防措施。不能够让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这也是提高信息化项目使用效果的一个有效措施。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

  • ERP改变你的IT哲学

    我第一份真正的IT工作,是担任一个大型的,复杂的ERP实施的项目经理。当时我以为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ERP。

  • CIO新选择题:SAP还是Oracle?

    ERP的实施最终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事宜,比如风险、可扩展性、成本和时间等。在SAP和Oracle之间,谁的表现更胜一筹呢?

  • 五大实践助推企业云ERP部署

    与传统ERP相比,ERP云服务提供了大量灵活的、易用的安装设置,且不会增加成本开销。此外,ERP云服务还可提供适用于所有业务类型的功能,从而满足企业多业务、跨地区的高效支撑。

  • Sapphire 2015前瞻:S/4HANA会带来哪些细节?

    多位长期关注SAP的分析家,都期待在即将到来的Sapphire Now大会上看到SAP展示S / HANA平台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