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到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仍在进行时,尽管其间充满着争执和摩擦,透露的信号却毋庸置疑——低碳经济时代来临已成事实。
而面对低碳经济的诱惑,显然IT企业也按捺不住了。可以预见的是,低碳经济将成为IT行业的下一个热点。
争先踏足低碳经济市场
率先抢滩低碳经济市场的是那些IT巨头们。
据了解,谷歌在美国已投入数千万美元,用于研究可再生能源;微软则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其电力消耗,比如将新的欧洲“大型数据中心”设在都柏林,以利用当地气候寒冷的优势减少对机械冷却的依赖鸦IBM更是奥巴马府“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在新能源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Oracle也是智能电话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在中国,IT巨头们也积极地行动起来。戴尔与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一起启动了“北京节能环保中心——戴尔公司绿色数据中心”。IBM则同新奥集团合作,前者将向后者基于节能减排的能源服务业务进行战略投资,并提供转型进程中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中国企业也没有错过这次难得的发力机会。
据了解,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首次面向IT行业推出绿色环保标识“绿色之星”,清华同方就率先获得殊荣,而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中,首批入选“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国内外厂商中,仅有3家PC厂商,而清华同方是国内唯一的一家。
低碳经济背后的蛋糕
不要小瞧IT行业的“污染”破坏力。据全球权威机构Gartner调查,IT行业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500万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数据中心成碳排放大户。在中国每年800亿元的政府能源消耗中有50%来自IT产品。仅在2007年我国IT产品的总耗电估算为300亿-500亿度,几乎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
互联网数据中心2008年度报告则显示,北京地区仅服务器设备本身的能耗成本就超过3.3亿美元,全国则是19亿美元。在整个IT运营支出里面,这种能耗、冷却的成本,增长速度比服务器本身成本的增长速度还要高8倍。
根据theclimategroup发表的《smart2020:在资讯时代实现低碳经济》报告,到2020年,资讯通讯技术可减少高达15%的全球碳排放量。
无疑,低碳经济将成为IT行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比如智能电网项目,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门发展项目,也是IT行业的掘金点之一。
据了解,今年2月,新一届美国府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关键性支柱之一,研究数据显示,现代化的数字电网将使美国能耗降低10%,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并节省800亿美元新建电厂的费用。而我国也在研究制定雄心勃勃的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将针对智能电网出台两项重要文件,一是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纲要,二是关键技术研究框架。
国内IT巨头东软多年来就一直加大对智能电网的研发力度,是电力系统外最大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大量的技术储备。“智能电网会成为未来拉动国家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有着数万亿元市场规模的智能电网将引IT产业新一轮深度革命。”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曾这样表示。
谁都无法小觑低碳经济的市场潜力。戴尔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李国庆告诉记者,绿色IT将是市场的重要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戴尔将一如既往地为不同规模的机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
走在前端的IBM甚至已为今后10年的技术变革做好了准备,其中,低碳技术是其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IBM全球高级副总裁罗睿兰表示,与新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是IBM在华近10年最大最深入的商业合作之一。IBM将尽全力支持新奥发展智能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见证思科中国二十年 我和思科的点滴网事:唐明与CCIE的故事
IT行业是一个非常强调从业人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学习者们需要更多的亲身实验才能更好的掌握技术知识。
-
见证思科中国二十年 我和思科的点滴网事:创新是每一个思科人的DNA
思科带给了我们挑战,也赋予了我们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我想这不仅是我的团队成功的原因,更是思科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
-
IT企业如何应对消费化浪潮
通过通信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正在为这些大企业的反击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这新一波浪潮,将为IT企业发掘商业和消费的市场潜力并重新崛起,创造更多机会。
-
Gartner:半数CIO漠视IT技术角色转变
通过平衡“经济、风险、机遇、创新”能够把握未来IT市场变革趋势,推动CIO与IT企业领导者着眼于下一代业务驱动IT解决方案,以适应IT行业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