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所需技术已成熟

日期: 2008-09-23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世纪互联的技术副总裁蒋建平在接受腾讯科技《中国100位互联网CEO全景调查》调查专访时表示,他认为“云计算”是集技术之大成,它所需要的技术已经成熟了。

  蒋建平称,中国目前在云计算方面算是刚刚起步。

  “第一,‘云计算’跟以前很多技术不一样,它实际上是供应模式的一个创新。我认为它是集技术之大成,它所需要的技术已经成熟了。”

  “其次,‘云计算’用互联网来供应。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平民化。原来可能很多IT性的创新技术,一般性企业很难享受,20%比较大型的企业才会享受到创新的服务。”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云计算”,事实上我们已经听到一些国际巨头或者IT巨头多次提到了这个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云计算”这个概念事实上比较难理解。我想请蒋总给我们分享一下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新的概念?

  蒋建平:好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上“云计算”的概念各式各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上对Application add Service的理解,IT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从平台到应用上,在每个平台都有一个这样的服务。典型的厂商,我们大概知道亚马逊的EC2、X-Center这样的服务。在平台这个层面,大家都比较知道Google有这样的引擎,另一个是Plec Phone服务。还有一个典型的代表是SIAS Force。

  到底它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蒋建平:从构架角度来说,因为“云计算”本来很广泛,拿我们比较擅长的领域数据中心来说,它跟一般的供应模式还是不一样的。从几个特征上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个是对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拿我们即将租用的服务和传统的主机相比,首先它可以提供一些备机、系统的拍照,包括一些远程监控系统,它的系统会比较好。第二,关于成本问题,实际上“云计算”最终的服务模式就是一个供应模式,你有多少,就使用多少。现在你是为了峰值付费,假如你可能今年在某个时刻用了10兆带宽,为了满足这个峰值,你可能会按一个时间段来更精确地计费。而且使用了虚拟化技术之后,对运营商本身来讲服务性会提高。还有一个例子,在启动的时候它的负载是无法预计的。可能会超买一些服务器、高配置的存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升级问题,比如另一个服务器升级了,老的服务器怎么样,这样就存在了浪费的问题。在我们这里不存在浪费的事。对客户来讲,时间是很重要的。从这点来讲,“云计算”可以实行快速部署,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提供这样的设施。

  世纪互联跟Google、微软他们提的有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蒋建平:我觉得在“云计算”本身的理解上是不一样的。大家都在评估自己的竞争力,我们的竞争力是在基础设施这一块,因为我们有跨越的集群,我们把自己定位在基础设施层面的“云计算”。微软的软件是它的强项,SAS是他们关注的东西。从我们的定位来说,因为基础设施是最底层的,希望给上层应用提供一种支撑。

  在中国,“云计算”的发展程度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蒋建平:我觉得一个是刚刚起步。第一,“云计算”跟以前很多技术不一样,它实际上是供应模式的一个创新。我认为它是集技术之大成,它所需要的技术已经成熟了。第二,“云计算”用互联网来供应。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平民化。原来可能很多IT性的创新技术,一般性企业很难享受,20%比较大型的企业才会享受到创新的服务。今天互联网大会的主题,我想普通老百姓也会得到这样的资讯。第三,像阿里巴巴中小企业也会提供这样的机会,“云计算”给各种企业提供了选择。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微软、Google。国内其他公司还有没有这方面的发展机会,您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

  蒋建平:我觉得机会还是挺多的,刚才说到它的覆盖面很广,从软件到平台,到基础设施。我们可以拿金字塔来表示,最底层做基础设施,因为它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会很大。最上面是SAS,再进一步讲,我觉得对中国软件行业来讲会有很多机会,利用“云计算”这个模式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客户。

  我们知道“云计算”是经过互联网数据中心来进行核准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数据。您能给一些数据来展示一下当前的“云计算”有什么特点吗?

  蒋建平:因为我们是做数据中心的,我们比较关心我们的客户,也比较关心相应的问题。首先我们会关注能耗比较高的行业,“云计算”在这块现在有了虚拟化,在节能上会有很大的提升。拿节能来说,现在每年数据中心要负担70多亿美元的成本,每投入一美元的基础设施,在能耗上就会增加0.5美元。

  另外,因为我们每个应用都会布置新的设施,但是服务器总是为峰值设计的,现在估计有70%-80%的利用率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用“云计算”来做好规模化效益,应该说挑战还是很多的。特别是互联网数据中心,是整个互联网的基础,相当于互联网的房地产。这块一些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包括像腾讯这样一个很大的公司,发展下来,对数据中心的要求量每年都会是翻番的增长。举个例子,Google建了一个5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目的是为了降耗、节能。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