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SOA构建SOA演进图谱

日期: 2008-03-30 作者:李坤 来源:TechTarget中国

  智能SOA策略的发布,让IBM成为迄今为止推出SOA实施方法论最多的商业机构。前后四个方法论,它们是相互融会贯通的,还是各成一家?


  2007年11月15日,基于全球5700家SOA客户实施经验总结而来的一套用于指导客户有效起步和扩展SOA的实用方法论——Smart SOA(智能SOA)在上海正式发布,成为自SOA生命周期理论、SOA切入点理论及SOA开发参考架构之后,IBM关于SOA实施的第四个方法论。


  SOA演进图谱


  贯穿智能SOA始终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无论企业选择怎样的SOA“风格”,都要保证企业贯彻起来简单而有效,并持久可用。为了实现这一点,智能SOA最大特点之一是将客户实施SOA的阶段总结为“SOA演进图谱”,即包含基础整合、跨部门扩展、企业转型、随需而动四个阶段。


  在规划上述四个阶段SOA演进图谱的同时,智能SOA还详细阐述了身处这四个阶段之中,企业的组织特征和IT特征,并提出了每个阶段,企业需要实现的具体业务价值和IT价值以及相应的业务、IT实施方法。


  如果企业还未实施SOA或实现了特定部门或单一业务流程上的SOA整合,那么企业正处于基础整合阶段,此时企业的IT资产中只有10%以下的功能通过SOA转化为服务,并且只有5%以下的服务可复用。而如果企业正在实现对多个部门或多条业务流程进行SOA整合,并且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高效合作,那么说明企业已处于跨部门扩展阶段,企业40%以下的IT资产将有望转化为服务,并可让20%以下的服务实现重用。


  企业转型阶段,则表示企业已经实现了全企业范围内部门与流程的整合,各部门组织间实现高效合作,并利用IT使整个企业的投资回报围绕战略部署实现,从而全面实现业务模式创新,成为全球整合型企业。此时,企业80%以下的IT资产被表示为服务,50%以下的服务可复用。


  SOA发展的最高阶段将是随需而动阶段。此时,企业80%以上的IT资产已经转化为服务,并且企业50%以上的服务是可重复使用的。企业将获得一种重要能力:无需IT介入就可进行重大组织和业务变革。这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可以自动响应市场因素的灵动企业,并实现理想状态——IT无形化。


  在界定各阶段企业面对的业务与IT状况之后,智能SOA将帮助企业定位其处于哪个阶段并对症下药。例如,对于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而言,虽然集团内部有着良好的IT架构,但是他们要面对的是全球各地各个港口的IT系统。不同国家港口的信息交换格式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国家进关和出关流程也千差万别。


  之前,中远集装箱要不停地将自己的系统移植到不同的国家,每次系统的移植至少花费两到三个月,费时费力。随后他们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SOA策略,首先从自身出发达到部门扩展阶段,然后根据企业转型阶段的特征实施新的SOA策略。现在,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系统与标准,中远集团仅需要进行信息流程更改与信息转换即可实现对接,为迈向全球整合企业的业务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不同阶段的演进


  帮助用户寻明辨各自所处的不同的SOA实施阶段,只是SOA实施过程中的“望、闻、问、切”部分,寻找到适用阶段正如寻找到“病症特征”一样,后期的实际“医疗手段”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智能SOA还需要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向下一个SOA实施阶段的演进方法。


  在实际应用智能SOA策略时,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刘秋美强调,SOA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IT问题,企业必须从业务角度和IT角度两方面出发分析自己的需求,根据自身现状和业务需求确定合适的SOA阶段性目标,并考虑到SOA发展的连续性,制定合适的SOA发展目标和战略,这样才能保证持续有效的投资回报。


  对于处于基础整合阶段的企业,智能SOA提出企业应选择从针对性强、经过验证、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切入,以解决当前不知何处入手的困惑。要解决这个问题,IBM之前提出的SOA五个切入点方法论就有了用武之地。SOA五个切入点是用户进入SOA门槛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产品组合。它关注人员、流程、信息、连通性以及复用。通过以人员、流程、信息为中心的方法以及系统连接性和重用现有资产的能力,企业将在首次应用时即能体验到SOA的高投资回报。


  对此,南京市浦口区发改局副局长兼数字办副主任王祖洪体会深刻,他认为SOA实施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应用先行。实际应用效果体现不出来,领导尝不到SOA带来的好处、甜头,就很难长期给予更多的配合。


  而对于正处于跨部门扩展阶段的企业,智能SOA将帮助企业抓住对重要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创新和优化这一重点,让基础阶段获得的各个部门或业务流程的SOA服务重新整合优化和创新。


  企业转型阶段则标志着企业已成为一家中高阶段的SOA用户,这时它们关注的重点将被智能SOA转移到“如何保持流程完整性(Process Integrity)”的问题上来。这一流程完整性是指在安全、可升级的SOA 环境的各个层次中,以无缝集成的方式可靠地管理业务活动的能力。


  流程完整性也是智能SOA的另外一个精髓所在,它包括交易完整性、信息完整性和交互完整性三个方面。因为对于SOA实施比较成熟的企业而言,随着业务模块的增多,企业可能将面临对以往牺牲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此,IBM最新发布了一系列用于提高流程完整性的软件产品组合,帮助企业解决或维护交易完整性、信息完整性和交互完整性这三方面的特定需求。


  在确保上述三个完整性之时,结合类似于Web 2.0等新应用,企业将进入SOA最高阶段——随需而动阶段。这时智能SOA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IT无形化。企业管理者即使不懂IT,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实现企业重组或流程更改。因为这些变更工作已经与IT无关,IT只是提供服务组件,管理者只是通过类似于Web 2.0的应用搭建服务。


  IT无形与IT环保


  在SOA项目“数字峨眉”建设过程中,工程人员遇到了两种需求:一种是面对一些原有的功能单一且被固化的系统,峨眉山景区管委会都不愿意再用;另外一种是许多系统的基础功能仍然是管委会需要的,维护起来也相对容易,希望继续保留。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SOA项目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的情况,由此给许多人的错觉是,实施SOA就要全盘推翻原有IT系统,费时、费力、费钱地进行IT系统颠覆性重构。


  而实际上,即便是对于企业不希望再继续保留的IT系统,工程人员也会尽可能地考虑去其中拆解并抽取有用的元素转化为服务组件重新使用;对于希望保留的系统更是如此,只是通过服务组件的抽取与重用实现系统的SOA化,而这些被拆解抽取的服务组件许多情况下,还可以被同时使用到企业内部的其他系统乃至其他企业的IT系统中去。


  由此可见,SOA的搭建绝不是浪费IT资源,而是在重新赋予IT资产活力,让IT资产转化为松藕合的服务组件,这也成为企业IT无形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当社会范围内拥有无数服务组件可重用时,企业再从应用角度引入类似于Web2.0等服务时,企业管理者将只需要关心自己的组织重组与流程再造的策略,不再需要关心实际IT系统的状况。因为企业的IT系统已经被无数可直接重用的服务组件构成,智能SOA方法论又保证了交易完整、信息和交互三个方面的流程完整性。


  因此,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架构师寇卫东认为,智能SOA就是一个能够帮助企业持续收获IT及业务价值的方法论——在IT层面,它帮助企业拥有持续不断的可靠动力;在业务层面,实现清晰简单的业务流程,实现整个企业的敏捷性,进而使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整合企业。同时让IT工作者只需要关心服务组件的生产,企业管理者只需要关心市场与业务流程的衔接,IT彻底无形化。


  由此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将不仅针对企业,而是针对整个社会的,那就是IT环保。每个企业只需直接规划自己的业务流程,通过Web2.0等应用自动选取服务组件搭建与业务流程对应的IT系统即可,不会再出现以往固化系统不断被更改、淘汰乃至被直接终止生命的状况。这将大大减少整个社会在IT系统上的浪费,帮助社会实现IT环保。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作者

李坤
李坤

相关推荐

  • IT,OT和IoT的未来

    IT,OT和IoT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IT和OT的真正融合还须等待多久?企业中的物联网案例有哪些?硬件信任根能否保物联网安全?答案尽在本期。

  • IT和OT的真正融合:还须等待多久

    在工业互联网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OT和IT融合。这种融合将推动新的行业技术。我们会看到激动人心的新兴工业应用的出现。

  • 通过物联网连接OT和IT部门

    物联网正在通过新的基于IP的操作控制系统,改变OT,可以帮助企业改进成本和增加自动化。通过协调和统一OT和IT基础设施,系统和实践,企业可以提高效率并优化业务决策。

  • 空难之后 航空业需重新思考IT的正面意义

    911之后,全球航空业重新思考了“安全”的新定义,美国部分航班上还配备了相应的空警,同时在驾驶舱硬件方面进行升级,比如此次失事的A320航班的驾驶舱门能够抵御人力或小型武器的冲击。但与此同时,航空业还在抗拒更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