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发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几个途径

日期: 2008-03-31 来源:TechTarget中国

  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是当今电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主要是电力生产产品–电能的产生是一个不可间断的过程,在高临界、大容量机组运行的控制技术较为领先的同时,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还远不能适应生产控制技术的需要,还不能把生产信息全面利用。在目前电力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电力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的时候,要大力开展电力生产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电力生产和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进行的技术和支持的研判,希望能够对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途径。


  发电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的需要,发电与输电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了发电企业市场化的脚步。发电企业如何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了每一个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发电企业迫切关心的问题。作为企业深入了解内部情况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多数发电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生产而言,一个成功建立的企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将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电力生产安全一方面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分析,对生产运行及管理方式进行指导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管理而言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各类生产和管理信息,甚至包括现场的图像信息传送给相关管理人员为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优化管理流程提供科学依据,使得企业及集团能够准确而及时地了解自身状况,就必须大力开展电力信息一体化建设。


  1.目前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的先进性与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滞后性并存,由于电力生产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生产、调度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应用一向比较重视,而对业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却相对不足。其信息化建设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1.1、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电力生产系统应用成熟。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电力行业相比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较为领先。目前,电力系统的计算机装备水平已大大提高,中小型机、微型计算机装备级别不断更新提高,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数量增加较快。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机组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我国电厂、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逐渐推进


  电力企业积极开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工作。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指标查询系统,开发了计划统计管理、人事劳资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监督管理、电力负荷管理、营销管理、燃料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电网实时信息等应用系统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环境网络化和计算机化。各发电集团公司也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重新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蓝图,借助信息化改造和推动电力工业现代化。各公司在”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分步实施”方针指导下,建立数字化办公环境、企业综合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等,为公司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2、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力生产信息化建设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但是,总体来看,管理信息化滞后于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


  2.1信息化机构建设尚需进一步健全


  在电力企业中,信息部门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信息部门在大的集团公司一级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而是将信息部门附属在生技部下,有的作为设在科技部下的一个科室,有的设在总经理工作部门下,还有的仅设一个”信息化专责”人员。这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特征。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推进和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在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形势下,这种状况势必不能适应信息化对人才、机构的要求。


  2.2、信息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信息化重点


  电力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电力生产的各个层面,电力生产与管理对其依赖性日益增大。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也更加提高,信息安全已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2002年国家电网公司规范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并从安全政策到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实施了电力安全计划的研究和试点。


  2.3、企业管理革新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进程


  电力行业长期作为国家垄断行业存在与运营,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电力企业曾一度在计划性指令下进行生产,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在长期的计划经营模式下形成的电力企业条块分割、信息闭塞、效率低下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电力企业正在启动一轮企业管理革新,从企业战略出发,实行业务调整、流程梳理与优化,引入信息技术的支持。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力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


  3、对电力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力企业纷纷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系统化,同时部分发电企业也进行了MIS系统建设的尝试,包括对人事劳资、设备维护、生产计划、办公自动化OA等,甚至也在试图建设SIS系统以实现对企业的全面信息管理。总结这几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我们不难得出由于这些系统分属不同的专业,建设起来需要多专业跨学科的技术专家,同时由于都是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进行指导,使得各类子系统均由各个不同的生产厂家独立提供,而这些厂家也并没有在统一的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研发,使得企业各信息系统及应用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使企业信息化最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信息建设必须建立在信息集成和全厂一体化的基础上对于企业的信息流和物料流应该从全局高度去认识和分析,应该将信息流和物料流作为贯穿整个企业的主线,将市场需求、生产控制、资源控制、财务核算等各方面集成起来达到面向市场的管控一体化。我们不应该再孤立地从生产过程角度看待DCS,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待MIS,而应该用一体化思想来把企业的各种资源集成一起,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发电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对发电企业而言,其信息的利用将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1模式与观念是影响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电力集团、电网公司建立了网络、开发了办公自动化(OA)、MIS和其他应用系统,发电厂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但是,审视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我们发现还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1、规划缺失导致信息化缺乏系统性:我国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了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到目前为止,这些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数量众多。由于这些系统都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同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展,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3.1.2、电力行业信息化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还未完善,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这就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标准体系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


  3.1.3、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性经营导致了其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安全生产、轻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分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意识深深植入电力企业的领导、职工的观念中。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机制正在逐渐建立,电力企业面对竞争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正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途径。而信息化建设又依赖于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电力企业管理革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推进难度较大,而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只能是原有业务在信息系统的电子化而已,不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水平质的提升。


  3.1.4、信息化组织建设滞后不利于信息化的推进:在过去,各级电力企业的信息部门都不被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一些专业的生产控制系统、调度系统的建设都由生产部门承担。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信息化部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与实施。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设置和人才状况已经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


  3.1.5、硬件与软件投入上存在”重硬轻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部分电力企业认为搞信息化主要就是买机器、建网络。前几年,电力企业虽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将资金主要用在了硬件设备的购置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投入却明显不够,认为硬件设施是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软件却是无形的,价值不容易度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硬轻软”情结。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件设施脱离了软件系统,从而硬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没有成效。


  3.1.6、企业信息系统孤立存在不能发挥整合效益:电力企业要求生产过程的稳定、可靠、安全,所以厂站生产控制自动化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相对企业管理系统更完善,应用效果明显。但是,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彼此不能有效结合,不能实现管控一体化,数据信息不能集成共享,不利于实现企业的综合管理。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有冗余和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推进模式,以及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观念是影响信息一体化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2信息化对业务支持的广度与深度尚需加强


  对比国内外电力企业信息化及其对企业管理与发展带来的效益,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对业务支持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明显不够。


  3.2.1企业商务需从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转变:国际电力企业积极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改造电力公司经营和管理上,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材料采购、招标以及电力市场交易等,节约了大量的采购与交易成本。中国电力行业由于长期在计划性生产模式下运营,市场化意识淡薄,在利用信息化实现企业商务方面还处于落后阶段。


  3.2.1应用广度上需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应用拓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大多处于以生产信息统计、展现为代表的局部应用,部分建立了ERP系统的企业也仅实现了生产、物资、营销、财务等核心业务模块。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需要从单项应用向全面应用拓展。


  3.2.1应用深度上需从信息统计向决策支持转变: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大多处于业务处理层面,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记录、信息统计和报表统计,而对于优化设计、生产组织、协同商务等应用尚未涉及,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数据管理方面还未能建立起商业智能分析系统进行信息增值利用,不能为企业综合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3.3顺应改革需求,突显电力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价值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以下五个转变:信息化观念由重视生产自动化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表现为由”硬”到”软”;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即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即从部门级单项应用到企业级涵盖生产、营销及财务、人事、设备等环节的整体应用;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系统模式由C/S架构向B/S+C/S架构转变,适应企业业务处理和经营运作快捷化、实时化的要求;实施模式由”用户-供应商”模式向”用户-咨询/监理商-供应商”模式转变,保证企业信息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风险。


  4、电力信息一体化建设的途径


  4.1科学规划,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架构


  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革新、业务流程优化、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选型、实施、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持续的运维改进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证。


  在新的电力行业格局下,对于信息化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根据其特定阶段与水平进行科学规划、理性建设。对于信息化程度较低或新组建的电力集团,应在总体规划方面狠下功夫,包括对现有业务流程与管理的诊断分析、对业务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电力企业,应对各信息系统实施整合与集成,并进行科学的运行维护管理、绩效评估、持续改进,保证信息化价值的实现。


  其中,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设内容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架构。该架构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的业务需求出发,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同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佳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以构建,包括应用功能架构、信息资源架构、应用系统架构、系统平台架构、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信息安全架构、信息化组织架构。通过信息化架构分析与构建,可以为电力企业构建从网络与基础设施、数据平台、系统平台到应用系统、系统功能和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组织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等的综合系统体系。


  4.2推动传统管理应用并开发新的控制应用


  电力企业由于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过程控制要求严格、电力需求的周期性、质量控制的复杂性等运营特性,对信息化解决方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信息化包括从生产控制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到综合决策信息化的各个层面。电力信息化的巨大市场吸引了众多厂商的极大关注与积极参与,国内外厂商在ERP、MIS、财务管理、OA、信息一体化、EAM等应用方面,纷纷推出了面向电力行业的解决方案。经营决策层根据市场信息和调度要求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科技研发决策信息管理层,实现对生产信息和经营信息的集成管理决策信息,同时为下层提供生产指挥信息处理,日常事务,信息事务层层落实生产计划并完成故障报警和诊断技术;过程控制层实现生产过程中主要生产环节的监督和控制,保证生产过程优化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设备控制层利用各种控制模型和控制算法通过执行机构对设备进行直接控制。发电企业实施信息一体化建设其目标就是以企业管理数据和生产实时数据为两个数据中心以企业成本管理为基本点的管控信息一体化系统。


  4.3加强协同管理,整合生产和管理应用


  优化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应对市场化竞争的基础,整合应用是电力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支持,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架构是电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加强信息化的绩效管理、IT服务管理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障。发电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同时利用网络多媒体远程监视将机组运行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数据实时地安全地在企业WEB服务器上发布,有权限的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在Intranet或Internet上实时观察这些数据,听到现场的情况图像还可以自动切换到相应地点定性分析诊断分析影响机组经济性的各种因素和规律,通过调整运行方式来挖掘节能潜力,降低煤耗实时耗差分析负荷分配,机组及主要辅机性能试验计算工具,过程自动化系统包括我们熟知的机组DCS,电气远动,输煤程控,化水程控等等而且要向过程分析系统提供数据,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大多数DCS都提供了机组性能分析模块但数据发掘技术和历史数据的保存都存在相当大的限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数据发掘技术也不断涌现。但对一个控制着发电机组运行的DCS来说稳定和安全是其首要目标,频繁修改模块是不可思议的,大多数DCS中历史数据一般只保存一个月但对分析金属寿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管理网络上建立实时数据库从过程自动化系统以及其他数据源中提取数据动态分析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是其他系统互相交换信息的枢纽。


  4.4电力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基于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电力企业信息化应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以专业化的规划为指导,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蓝图;第二,大型电力集团以信息化整合产业链的资源,增强整体价值链的综合竞争优势;第三,中小型电力企业以信息化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速度;第四,电力企业应树立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意识,建立相应的体制,保证信息化价值的最大发挥。第五,以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实现电力企业价值链的协同化运作,以整合化的系统应用为目标,促进信息化的价值实现,推动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五.总结


  目前电力企业在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方面的滞后状态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与竞争力的提高,电力企业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加强生产控制自动化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实现信息一体化。电力企业需要适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我国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部门不重视的局面,建立与健全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需要围绕面向资源管理和面向项目管理方面,对信息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电力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管理制度,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管理,提供安全、经济的电能来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求。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

  • 测试发布文章

    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摘要列表

  • 中小企业转型思考:域名有多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域名也成为了一个品牌的象征以及企业展开营销推广活动的基础,毕竟线上与线下世界紧密交织在一起。坚实的域名给中小企业带来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今天的中小企业和客户关系维护来说,这点至关重要。

  • 从信息化到互联网化 再议技术推动企业转型

    目前,全国有20.9%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还有23.5%的企业利用网络开展在线销售业务。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联系着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SAP 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战略部门

    SAP 公司(NYSE:SAP)日前宣布成立中小企业解决方案部门(SMB Solutions Group),该部门将专注于满足中小型企业(员工人数在 500 人以下)的特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