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CIO剖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盲点

日期: 2008-04-21 作者:飘摇 来源:TechTarget中国

  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趋势。这个趋势是不可扭转的。而且,现在很多企业都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为荣。但是,现在中小企业搞信息化管理存在一些盲点。正是这些盲点,影响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效果。


  一、 信息化管理是“面子工程”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有时会,企业不是真的需要信息化管理项目,如CRM软件,而只是看着同行都上了CRM软件,若自己不上,决定是落伍,跟不上时代了。所以,就匆匆忙忙的开始实施CRM项目。搞这种面子工程,最后损失的仍然是企业自己。


  我有一位在企业中担任信息化总监的忘年之交。最近,他跟我诉苦说,他现在被CRM项目害惨了。以前,企业刚上CRM项目的时候,是跟潮流,看到自己的供应商都纷纷在企业中部署了CRM软件;自己的供应商都用了,若自己没用,那不是没面子吗。所以,在当时,急急忙忙找了一家软件公司进行实施。由于当时,是为了面子考虑,做的事面子工程,所以,无论是实施顾问,还是企业自己,都是心知肚明。所以,那时候实施时,只追求进度,对于CRM项目的质量等都不怎么重视。经过2个月的努力,CRM项目平安无事的上线了。随着市场竞争大激烈,企业一把手现在已经认识到了服务的重要性。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代,卖产品已经不是卖产品本身,更多的是卖服务,靠服务取胜。故现在一把手提出要重整CRM的雄风,要让CRM在企业中发挥效益出来。可是,项目结束都快两年了,现在才想到要完善CRM项目找谁去?找原来的合作伙伴,你要让他们提供服务,对不起,付钱,这一把手明显也不愿意的;所以,现在这个完善的工作就落到了CIO的肩膀上来。而因为刚开始实施项目的时候,大家出于面子的考虑,CRM软件没有帮助用户解决多少实际问题。现在要完善CRM系统的话,也就是要重新实施CRM系统。他跟我抱怨说,都是这面子工程害的呀。


  其实,这种现象在很多中小企业中都存在。他们看着自己的客户或者供应商都上了先进的管理项目,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关心自己到底是否需要,就掏钱先把项目上了再说。而为了赶项目进度,因为此时企业没有真正的信息化项目的需求,所以在实施项目时,就不会很尽兴,其带来的效益也是有限。而到后来真正需要这个项目时,原来的项目就变成鸡肋,食之无味,丢之可惜。企业不得已,只能重新实施这个信息化项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


  所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时,千万不能因面子而盲目的上信息化项目。在上信息化项目之前,要对企业进行评估,看看是否有上这个项目的必要。


  二、 信息化建设贪求大工程、大项目


  在信息化项目选型时,很多企业目光放得“太远”。如在选择ERP系统时,会考虑选择一个大型的ERP系统,最好是集团型的ERP,因为自己现在虽然是一个工厂,但是,迟早有一点是会发展成一个集团的。所以,最好现在就能够一步到位,选个集团型的ERP系统。


  另外,就是会觉得“月亮总是国外的圆”,在选择ERP软件时,总是盯着国外的SAP呀、ORACLE的看。而全然不顾自己公司的规模有没有这么大,需不需要用到这么大型的管理系统;而且,也没有考虑到这些软件的本地化问题。


  这些过于贪大贪全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只会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入歧途。因为其忽视了信息化发展中最基本的两个现象。一是信息化技术更新换代快。刚出厂的电脑价格高,没过多久,等人们的热度下去看,价格就会直线下跌,这在信息化领略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管理软件也是如此。现在ERP然间还比较时髦,可是,现在不是已经有人提出ERP2的概念来了吗。说不定,哪一天,ERP软件也会成为落日黄花,被其他管理软件所替代。二是其没有遵循20%/80%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信息化软件只要能够解决其20%的问题,就可以帮助企业带来80%的收益。所以,你若过度的追求功能齐全的管理系统,往往要支付许多额外的成本。


  个人认为,在信息化项目选型的时候,要做到八个字,因地制宜、量身裁衣。不要野心太大,贪大;也不要只关注外国的管理软件,其本地化问题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 不敢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


  很多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部门都不是很重视,其信息部门人员的待遇也大大不如其他部门的人员,所以,导致信息部门的人员流程非常频繁,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应届毕业生的一个中转站。应届毕业生由于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只要到中小企业中呆呆;他们在企业中呆了两年,有经验了,就跳槽到其他更好的企业中去了。所以,中小企业被迫成为了应届生的收容所,免费为其他公司培养人才,而自己使用的都是那些刚从象牙塔中出来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我有一个朋友,其刚毕业后,在一家中型生产企业就职。这家企业刚好 在上一个ERP项目。我朋友在这家企业中,参与了ERP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一年后,ERP项目取得了成功。我朋友就跳槽到了一家软件公司,做实施顾问去了。这种有实际项目经验的顾问,在顾问相对缺少的ERP、CRM等行业,使比较受欢迎的。而中小企业因为不愿意负担过高的人力成本,所以,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带着经验而去,只好再去招收一个新人,再次进行教育培训,然后再走人,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其实,企业这么做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有ERP、CRM等大型项目的管理人员。因为我们干过这一行的都知道,有经验的信息化负责人,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善建议,就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很多的支出或者少走很多冤枉路。这就像一位著名的职业经理人所讲的那样,一个合适的人才是不需要成本的,因为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盖过了企业所支付的成本。所以,中小企业不要因为IT部门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没有为企业直接创造利润,就对其不屑一顾。


  四、 信息化管理工具上的重复投资


  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不仅在城市建设上存在,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上,也是普遍存在的。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错儿就。而因未这个过程,若信息化建设规划没有做好,就很可能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我看到过很多企业,早早的就上了财务管理软件。后来,企业改用了更为先进的ERP系统,他们就放弃了原有的财务管理软件,利用ERP系统中的财务模块来代替原有的财务管理软件;又如,原有的进销存软件被ERP系统所取代;原有的客户信息系统被CRM所取代,等等。类似的重复性投资案例是举不胜举。


  重复性建设、重复性投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浪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要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如对于信息化建设,要有一个整体的信息化战略,至少要有五年以上的信息化规划;同时,在实施信息化项目是,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考虑跟原有的信息化系统集成;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抛掉原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什么叫不得已的情况呢?如原有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本来就用的比较束手束脚,或者集成的成本比更换的成本还要高,等等。


  五、 病急乱投医,出了问题才想到利用信息化工具来改善


  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还容易犯病急乱投医的毛病。只有在管理遇到困境时,才想到能佛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来解决管理上的难题。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一是信息化工具不是救世主,其不能帮助企业消灾解难;二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员工民意的支持,特别是ERP、CRM等大型的管理项目,若在“人心涣散”的情况下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话,则企业注定会打败仗。


  所以,若在企业遇到困境,企业经营陷入了低谷时,才想到利用信息化工具来改善管理、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这往往有点一厢情愿。即使项目能够取得成功,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化项目能够带来的收益也很有限。


  个人认为,企业上信息化项目时,应该是企业经营蓬勃发展的时候。毕竟,信息化项目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还离不开员工的支持。而在企业陷入低谷时,这两者往往都得不到保障。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作者

飘摇
飘摇

相关推荐

  • 人工智能(AI)离你还有多远?

    AI正在影响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IDC在最新的一份白皮书中提到,AI可能会减少5%的工作岗位,而49%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AI的影响。

  • CRM战局升温 和创科技与钉钉共谋中小企业CRM

    近几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CRM备受欢迎,这个逐渐“破冰”的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昨天,成立六年的和创科技(原图搜天下)宣布与阿里巴巴钉钉宣布结成战略合作,携手发力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

  • 销售易史彦泽:用移动智能化CRM解决“销售不易”

    Salesforce以全新的商业模式SaaS改变了整个行业,已经成为CRM2.0时代的代名词。而销售易则借助移动、社交、云等新技术合力成为移动CRM的领军企业。

  • 落地中国的微软CRM有哪些亮点?

    上周,微软正式宣布旗下CRM解决方案进入中国,据了解,微软CRM云生产力解决方案是以运行在基于微软云技术的Azure云平台上的微软Dynamics CRM 2015产品为核心,深度整合Office 365、SQL Server等微软自身产品线。